ACSM基礎肌力與體能訓練(ACSM's Foundations of Strength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
定價
$ 1,200
售價
$ 750
數量:
ACSM基礎肌力與體能訓練(ACSM's Foundations of Strength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需求單
ISBN-13碼 :
9789576169977
出版日期 :
2014/12/03
CIP :
528
書系代碼 :
55053
校閱 :
總校閱:林嘉志
原著 :
Nicholas Ratamess
譯者 :
林嘉志.沙部.魯比.李嘉宜.徐國峰.陸康豪.張嘉珍.陳哲修.陳奐杰.黃香萍.蘇玫尹
開數 :
菊8開
頁數 :
528
裝訂 :
精裝
印刷 :
彩色
定價 :
1200
教學資源 :
僅供採用本書為授課教科書之老師申請
內容簡介
本書由美國運動醫學會所建構發展,根據最新研究發現對基礎肌力與體能訓練作綜合性的介紹。內容著重操作實務的應用、使學生能對優化肌力、瞬發力和運動表現的訓練計畫達到成長、實踐和評量的功效。此外,本書的清晰、直接撰寫風格可讓讀者很容易就能掌握到新觀念。
本書的特色能幫助讀者精熟肌力與體能訓練原理
• 迷思與誤解 (Myths and Misconceptions) 揭穿一般常見迷思的真相並釐清流傳的一些誤解。
• 側欄 (Sidebars) 以簡明的描述強調出重點。
• 解釋研究結果 (Interpreting Research) 強調重要的研究發現,並解釋其對肌力和體能操作實務的應用。
• 個案研究 (Case Studies) 遍佈全章都以真實情境舉例,並且會應用到內文所獲得的技術和知識, 個案研究會要求讀者對問題做評估並提出有效解決方案。
• 總結要點 (Summary Points) 提供每章重要觀念的快速檢核。
• 回顧問題 (Review Questions) 可用以評量讀者是否掌握了關鍵觀念。
美國運動醫學會創建於1954年,是一個專業、會員制的組織,擁有遍佈超過70個國家和20,000位以上的國內外會員,透過科學、教育和醫學的合作致力於增進人類的健康福祉。ACSM會員的專業範圍很廣,包括有醫學專業、健康專業和科學專業等。會員被賦予使命對運動傷害具有診斷、治療和預防的能力,並能精進運動科學。更多的資訊,請造訪www.acsm.org。
序言
總校閱序
ACSM取得學術領銜地位在運動醫學領域已經頗負盛名,但本書跨足到肌力與體能訓練專業,不僅令人驚豔,更令人尊敬的是作者Professor Nicholas Ratamess在撰寫上的嚴謹態度。Dr. Ratamess任教於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Exercise Science at The College of New Jersey,他也是NSCA的會士 (fellow) 和CSCS*D(榮譽肌力體能訓練師),學術論文超過150篇。ACSM以往的書籍大多屬於健康體適能、臨床運動測試、健康或特殊族群者的運動處方和指引,本書算是第一本肌力體能訓練專業書籍。
本書分成四個單元:基礎、生理反應與適應、肌力與體能訓練計畫設計、評量。全書對於機制的解釋非常清楚,圖表和文字搭配巧妙,使讀者閱讀起來得心應手。特別是「迷思與誤解」把很多訛傳的觀念以代表性的研究文獻做成了解釋和澄清,相當具有價值。在第13章的阻力訓練動作中,除了介紹很多典型的訓練動作外,在「其他變化和類似的運動技術」中又附上了非常多結合當前時尚流行的徒手或器材訓練動作,目不暇給,非常精彩。本書若能搭配其他ACSM系列書籍的運動指引,將更能讓運動指導者或具有ACSM各類證照者擁有更具體的指導方法和技巧。
本書是由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駐台代表蔡仁惠經理推薦給國內知名的藝軒圖書出版社董老闆後,再由本人網羅專才費盡心力耗時二年所完成。譯者群除了本人外有9位,剛好都是國立東華大學的校友,除了熱愛運動之外,都學有專精,其中8位是運動休閒系的系友:有台大、陽明、師大的博士,也有已經在台大、陽明任教的助理教授,可謂青出於藍。本人在校稿部分為求全書的譯稿正確、文字流暢和前後用詞一致性,再三仔細從頭到尾修正和潤飾。希望讀者能以最輕鬆的閱讀方式汲取到本書的精華。儘管譯者竭盡所能,疏漏仍在所難免,尚祈讀者先進不吝指教。
最後要感謝在校稿和美編給予極大支持和協助的藝軒傅秀惠小姐和董老闆的認同,以及蔡仁惠經理的鼓勵和打氣。最重要的還是太太慶玉,女兒冠妤、郁婕、宸宇的支持。我也要把本書獻給我的父親林進賢老師(他今年80歲還在擔任格致中學羽球教練),和母親陳碧絲老師。飲水思源,我的今天都要感謝父母的栽培。
林嘉志 識於 國立東華大學
原序
藉由增進運動能力使運動表現優化長久以來一直是運動員、教練和愛好運動者主要的目標。雖然運動能力可透過規律的練習和競賽達到實質的提升,但多數人認為只有在結合了有效的肌力和體能訓練的競賽才能讓運動表現達到最佳狀態。肌力和體能訓練領域在過去20年快速發展,結果也增加了許多此領域的運動愛好者、教育者和學生,更造就了相關職業和學程發展。因此也需要更多的科學研究、操作實務建議和對運動愛好者的知識傳播,才能因應這個快速成長的新興領域。《ACSM基礎肌力與體能訓練 (ACSM's Foundations of Strength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提供了科學和操作實務資訊的檢視和回顧,並且將內容整理以邏輯方式呈現。本書在科學研究和專業操作實務之間搭建起連結的橋樑,並將讀者目標關注於教練、運動員、私人教練、體適能指導員和預備進入肌力和體能及相關領域職場的學生。
組織結構 (ORGANIZATION)
本書的主要目標在於提供最新有關運動員訓練和測驗的資訊,及人體生理與運動機能學的基礎知識。本書組織架構有四個單元:(1) 歷史回顧、肌力和體能領域相關基礎 (2) 基礎力學與生理學 (3) 柔軟度、衝刺跑、增強式、平衡、敏捷、有氧、阻力訓練計畫設計和運動處方 (4) 測驗與評估。第1章提供一些肌力和體能相關領域的發展歷史資料。這對學生和專家而言相當重要,如此才能對歷史有基礎的認識。第2章到第8章提供讀者人體生物力學和生理學的基礎背景知識。人體動作和生理學的基礎對肌力和體能專家非常重要,有助瞭解適當動作及影響人體表現的即時反應和後續適應。第9章討論構成運動員訓練計畫基礎樣板非常關鍵的肌力和體能訓練原理。第10章到第16章提供了最新增進運動表現的資訊,包括了訓練建議和許多運動處方範例,有助於引導讀者理解整體計畫設計過程。第17章討論為運動員做長期訓練計畫設計時週期化的重要性。第18章提供當前有關人體表現的測驗和評估的最新資訊;此外,也提供體適能重要組成的常模資料和測驗結果。雖然沒有安排營養課題專章,但在許多章節適當之處仍會討論到重要的營養議題。
特色 (FEATURES)
每個章節融入了許多不同的學習工具幫助強化學習和理解。解釋研究結果 (Interpreting Research) 強調重要的研究發現並解釋其對肌力和體能操作實務的應用。迷思與誤解 (Myths and Misconceptions) 揭穿一般常見迷思的真相並釐清流傳的一些誤解。個案研究 (Case Studies) 遍佈全章都以真實情境舉例,利用內文所獲得的技術和知識,個案研究會要求讀者對問題做評估並提出有效解決方案。側欄 (Sidebars) 擴充出現在章節中的重要觀念。最後,在每章最後的回顧問題 (Review Questions) 可用以評量讀者是否能掌握到關鍵的觀念。
Nick Ratamess
譯者簡介
林嘉志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哲學博士(主修運動生理)
經歷:美國運動醫學會團體運動教練 (ACSM-GEI)
美國運動醫學會個人教練 (ACSM-CPT)
美國運動醫學會健康體適能師 (ACSM-HFS)
美國運動醫學會註冊臨床運動生理師 (ACSM-RCEP)(2012年考取,為台灣第一張證照)
美國國家肌力與體能訓練協會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NSCA-CSCS)
美國國家肌力與體能訓練協會個人教練 (NSCA-PT)
美國國家催眠師協會認證催眠師 (Hypnotist, NGH)
台灣急診醫學會高級心臟救命術認證 (ACLS)
2012IIP國際傑出發明家學術國光獎章
2013IIP國際傑出發明家終身成就獎
現任:國立東華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副教授
沙部.魯比
學歷: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所博士班
經歷: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休閒遊憩學系兼任講師、中國文化大學體育學系兼任講師、國立清華大學體育室兼任講師∕美國國家肌力與體能協會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NSCA-CSCS)、美國國家肌力與體能協會個人教練 (NSCA-PT)、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鐵人三項國家級運動教練、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自由車國家級運動教練、中華民國鐵人三項協會國家級(A級)裁判、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急救教練、美國野外急救協會野外急救員 (WFR)、台灣急診醫學會高級心臟救命術認證 (ACLS)、2012IIP國際傑出發明家學術國光獎章
現任:司波特沙部文化國際有限公司執行長
李嘉宜
學歷:國立陽明大學腦科所博士
經歷:國立陽明大學腦科所助理教授、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基礎研究諮詢委員會委員
現任:國立陽明大學腦科所博士後研究員暨元培醫事科技大學健康休閒管理系兼任助理教授
徐國峰
學歷:國立東華大學中文所碩士、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學士(外文輔系)
經歷:國立東華大學體育中心兼任講師、鐵人三項代表隊教練。
著作:《鐵人三項》、《先秦儒家水意像析論》、《挑戰自我的鐵人三項訓練書》、《在水裡自由練功》、《鐵人三項自主訓練攻略》(與羅譽寅合著)
譯作:《跑步該怎麼跑》、《更快更安全的赤腳跑步法》、《丹尼爾博士跑步方程式》
現任:自由作家
陸康豪
學歷∕現任:國立體育大學競技學院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張嘉珍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博士班
經歷:慈濟大學體育教學中心兼任講師
國立東華大學游泳隊教練
國立東華大學拔河隊教練
花蓮基督教女青年會教育組指導老師
2014年全民運動會女子組定向越野教練
AFFA 國際基本有氧證照
Water-Fitness 國際水中有氧指導員
現任:國立東華大學體育中心講師兼任衛生保健組組長
陳哲修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博士
經歷: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運動保健員、教育部體適能初級指導員、教育部國民體適能檢測員、行政院體委會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優等獎(99年、100年及102年)、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優良教師。
現任:國立東華大學體育中心講師
陳奐杰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博士班
經歷:國立聯合大學體育室兼任講師
國立交通大學體育室兼任講師
中國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師
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通識中心兼任講師
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兼任講師
黃香萍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哲學博士(主修運動生理)
經歷:2014年榮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優秀畢業生獎、2013年世界盃花式溜冰錦標賽中華台北隊指導教練、2010年第十三屆亞洲盃滑輪溜冰曲棍球錦標賽女子組第三名、2008年世界盃花式溜冰錦標賽中華台北隊選手
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兼任講師、財團法人生技中心助理研究員
蘇玫尹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哲學博士(主修運動生理)
經歷: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研究員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資源中心-疾病動物藥效分析服務平台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兼任講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進修推廣部瑜珈課程指導老師
印度喜馬拉雅瑜珈學院師資培訓Level Two結業
印度喜馬拉雅瑜珈學院師資培訓Level One結業
美國瑜珈聯盟註冊老師 (Yoga Alliance RYT200)
現任:國立臺灣大學體育室助理教授
目次
第一單元
基礎介紹 (Foundations)
1 肌力與體能訓練簡介 (Introduction to Strength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 陸康豪 譯
2 產生力量的生物力學 (Biomechanics of Force Production) 張嘉珍 譯
第二單元
生理反應與適應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nd Adaptations)
3 運動訓練的神經適應 (Neural Adaptations to Training) 李嘉宜 譯
4 肌肉對訓練所產生的適應 (Muscular Adaptations to Training) 陸康豪 譯
5 結締組織對訓練的適應 (Connective Tissue Adaptations to Training) 蘇玫尹 譯
6 內分泌系統的反應及適應 (Endocrine System Responses and Adaptations) 李嘉宜 譯
7 訓練的代謝反應與適應 (Metabolic Responses and Adaptations to Training) 蘇玫尹 譯
8 心肺系統的反應和適應 (Responses and Adaptations of the Cardiorespiratory System) 黃香萍 譯
9 肌力與體能訓練原理 (Principles of Strength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 陳哲修 譯
第三單元
肌力訓練及訓練流程的設計 (Strength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 Program Design)
10 暖身運動與柔軟度 (Warm-Up and Flexibility) 黃香萍 譯
11 阻力訓練計畫的設計 (Resistance Training Program Design) 沙部 . 魯比 譯
12 阻力訓練設備及安全 (Resistance Training Equipment and Safety) 沙部 . 魯比 譯
13 阻力訓練動作 (Resistance Training Exercises) 林嘉志 譯
14 增強式訓練 (Plyometric Training) 陳奐杰 譯
15 衝刺與敏捷訓練 (Sprint and Agility Training) 徐國峰 譯
16 有氧訓練 (Aerobic Training) 徐國峰 譯
17 週期化訓練與減量訓練 (Training Periodization and Tapering) 徐國峰 譯
第四單元
評估 (Assessment)
18 評估與評量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陳奐杰 譯
辭彙 (Glossary) 林嘉志 譯
索引 (Index) 林嘉志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