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訓練法(Periodization,6/e)

定價 $ 750
售價 $ 675
數量:

運動訓練法(Periodization,6/e)-需求單

運動訓練法(Periodization,6/e)

內容簡介

第六版《運動訓練法》,可與週期化訓練先驅Tudor O. Bompa及國際上主要的訓練方法專家之一Carlo A. Buzzichelli學習如何最大化訓練效果。在作者專業知識的指導下,第六版為你提供了最新研究的重要資訊,以及有關訓練理論的實務操作,同時為週期化基本原則提供科學支持。
 
第六版內容乃基於Tudor Bompa的思想,對週期化進行全面的討論。它具有以下特色:
• 回顧週期化的緣起、術語及理論。
• 討論設計專項運動和競賽水準年計畫的重要性,並放棄任何一體適用的方法。
• 擴大訓練過程中整合基本運動能力的章節。
• 全面更新訓練課程、小循環和大循環的資訊。
• 擴大發展肌力方法的章節,包括負荷變化和轉換專項肌力的操作。
• 更詳細說明速度和敏捷訓練,區分個人和團隊運動。
 
第六版《運動訓練法》介紹了Bompa週期化理論的最新修訂,幫助你規劃提高運動技能和確保最佳表現的訓練計畫。

序言

總校閱序
 
本書自1983年發行第一版以來,歷經1994年(第二、三版)、1999年(第四版)及2009年(第五版)的更新改版,並於2019年再度更新,以全新的第六版風貌問世,此乃隨著運動科學實證研究的日新月異,連帶驅動運動訓練方法的精進與創新。
Tudor O. Bompa博士於1963年在家鄉羅馬尼亞介紹他的開創性週期化理論時,徹底改變了西方的訓練方法。Bompa的著作《訓練理論和方法:運動表現關鍵和競技運動訓練週期化》,已被翻譯成19種語言,並在180多個國家用於訓練運動員,以及教育和認證教練。Bompa受邀在30多個國家發表訓練,並獲頒阿根廷文化部、澳大利亞競技運動理事會、西班牙奧林匹克委員會、美國國家肌力與體能協會(2014年Alvin Roy終身成就獎)和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等著名組織的榮譽和感謝證書。於2017年獲頒羅馬尼亞國家榮譽博士學位,並被譽為國際上週期化訓練的首席專家,實至名歸。
另一位作者Carlo A. Buzzichelli,是哈瓦那高等身體文化和運動學院(古巴)的博士候選人,也是一名專業的肌力與體能教練、國際肌力與體能研究所的主任、古巴奧林匹克田徑隊的顧問、米蘭大學(意大利)訓練理論和方法的兼任教授,以及國際運動科學協會(ISSA)總統計畫諮詢委員會的成員。曾在全球各大學和體育學院舉辦過研討會和擔任講座,並受邀2012年Trivandrum(印度)國際肌力與體能研討會、2015年北京(中國)運動表現訓練高峰會、2016年Bucharest(羅馬尼亞)國際肌力與體能研討會,以及2017年哈瓦那國家田徑隊教練論壇擔任講師。
第六版確實做了相當大幅度的更新,有助於破除能規劃和編寫一體適用方法的錯誤概念。內文除了擴大訓練過程中整合基本運動能力及發展肌力方法的章節,以教練視角全面更新課程、小循環和大循環的結構概念之外,對基本運動能力訓練也區分個人和團隊的競技運動,分項深入討論速度、敏捷性、專項運動耐力及其個別化發展的訓練。本書隨內容更新而調整章節的編排邏輯,更加提升本書的完整性,實為運動訓練法經典之作。
最後,感謝藝軒圖書出版社董水重先生,以及指導翻譯的恩師林正常教授,參與翻譯重任的吳忠芳、吳柏翰、林明儒、林政東、陳著、劉立宇(按姓氏筆劃)等博士的付出,衷心感謝。
 
 
林貴福
2020.5.20.於清華大學
 
 
 
原文序
 
Tudor Bompa經典的《運動訓練理論和方法》教科書,深深影響著全世界許多教練與運動員的訓練實務。這本深具影響力的教科書,後來更名為《運動訓練法》。自1983年發行第一版以來,週期化呈現運動訓練理論的最新研究與實務。此書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成為全世界許多運動科學家、教練與運動員週期化訓練的主要資訊來源。Bompa與Carlo Buzzichelli合作的第六版《運動訓練法》,涵蓋訓練理論和方法的科學與實務。第六版提供理解訓練過程的核心資訊,同時為週期化基本原則提供科學的支持。
 
本書的編排
在第六版編輯中,Bompa和Buzzichelli仍保留以前版本中的三個主要領域:訓練理論、規劃訓練週期及訓練方法。第一篇,訓練理論,包含四章深入探討訓練的核心概念,如訓練的基礎(第1章);訓練的原則(第2章);訓練過程的戰術、技巧和身體素質(第3章);以及發展訓練計畫有關的變項(第4章)。這四章提供教練、運動科學家和運動員了解和發展週期化訓練計畫必要的概念,這些內容也都在第二篇中提到。
第二篇,計畫與週期,包含五章,討論與訓練計畫有關的方法學概念。這些章節為年計畫和基本運動能力的週期,提供了發展週期概念及方法學工具的歷史背景(第5章);也包括如何概念化和規劃訓練課程(第6章);建構不同訓練週期的方法(第7章);擴大討論年訓練計畫的設計(第8章);以及在適當時間提升運動表現的方法(第9章)。第9章結合了訓練壓力與運動表現相互關係的最新科學知識與實用資訊,提供教練和運動員操縱訓練,以確保競賽期間的最佳表現。
第三篇,訓練方法,討論肌力和爆發力(第10章);耐力(第11章);速度和敏捷性(第12章)的發展。在肌力和爆發力訓練的測驗中,第10章介紹了力量、速率、發力率和爆發力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建構肌力訓練計畫中可以操縱的變項資訊。關於耐力(第11章)和速度訓練(第12章),已經擴展到包括測驗和發展重要運動表現特徵的最新訊息。
 
第六版的更新
第六版《運動訓練法》的編輯,保留了第五版的一些重要內容,包括年訓練計畫範例、小循環負荷結構和設計週期訓練圖表。第六版週期化訓練的新特徵有:
• 針對競技運動員討論專項運動年計畫設計的重要性,這有助於破除能規劃和編寫一體適用方法的錯誤概念。
• 擴大訓練過程中整合基本運動能力的章節。
• 說明訓練週期化概念的歷史背景,以及澄清常用在理論和方法學領域中的一些術語和概念。
• 以教練視角,全面更新課程、小循環和大循環結構的概念。
• 擴大發展肌力方法的章節。本章討論諸如操作可變負荷及轉換特定肌力的概念,以及如何使用這些概念來獲得最大肌力及轉移到專項運動表現。
• 更加詳細說明速度和敏捷性訓練,區分個人和團隊的競技運動。
• 擴大討論有關專項運動耐力及其個別化的發展,再次區分個人和團體運動。文中提出不同耐力類型和用於測驗和發展耐力的特定方法。這些方法的生理學基礎也用於解釋訓 練如何影響運動員的生理。
第六版《運動訓練法》,依前幾版的傳統構築本書,並且拓展了當前訓練理論的理解和週期化的應用。

作者簡介

總校閱 
 
林貴福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博士 
 曾任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體育學系主任
    台灣運動生理暨體能學會秘書長、副理事長、理事長   
    華人運動生理及體適能學者學會執行委員 
    台灣肌力及體能訓練協會副理事長
 現任 國立清華大學運動科學系教授   台灣運動生理暨體能學會常務理事
    華人運動生理及體適能學者學會副會長 
    財團法人自強工業科學基金會顧問 
    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會顧問
 
 
(依姓氏筆劃排序)
編 譯 
 
吳忠芳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博士
 現任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教授
 
吳柏翰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博士
 現任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副教授
 
林明儒 
 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博士
 現任 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學系副教授
 
林政東 
 國立體育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博士
 現任 開南大學副教授
 
陳 著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班
 現任 淡江大學兼任講師
 
劉立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博士
 現任 國立臺南大學兼任副教授

目次

譯者簡介  iii
關於作者  iv
總校閱序  v
原文序  vii
致謝  ix

第I篇  訓練理論 Training Theory 1
第1章 訓練的基礎 Basis for Training /吳柏翰  譯 3
訓練的範疇 Scope of Training 3
訓練的目標 Objectives of Training 4
技能的分類 Classification of Skills 5
訓練的系統 System of Training 6
訓練的適應 Adaptation 8
超補償循環與適應 Supercompensation Cycle and Adaptation 12
能量來源 Sources of Energy 19
主要概念摘要 Summary of Major Concepts 27
 
第2章 訓練的原則 Principles of Training /吳柏翰  譯 29
多元發展 vs. 專項訓練 Multilateral Development Versus Specialization 29
個別化原則 Individualization 36
發展訓練模式 Development of the Training Model 40
漸增負荷 Load Progression 42
訓練負荷的順序 Sequence of the Training Load 48
主要概念摘要 Summary of Major Concepts 49
 
第3章 訓練的準備 Preparation for Training /劉立宇  譯 51
體能訓練 Physical Training 51
體能訓練的練習 Exercise for Physical Training 54
技術訓練 Technical Training 55
戰術訓練 Tactical Training 58
理論的訓練 Theoretical Training 68
主要概念摘要 Summary of Major Concepts 69
 
第4章 訓練的變項 Variables of Training /林政東  譯 71
訓練量 Volume 71
訓練強度 Intensity 73
訓練量與強度之間的關係 Relationship Between Volume and Intensity 78
增加訓練量及強度的變動 Dynamics of Increasing Volume and Intensity 79
訓練頻率 Frequency 84
複雜度 Complexity 85
整體要求指標 Index of Overall Demand 86
主要概念摘要 Summary of Major Concepts 86
 
第II篇  計畫與週期 Planning and Periodization 89
第5章 身體動作能力的週期 Periodization of Biomotor Abilities /林政東  譯 91
週期的簡史 Brief History of Periodization 91
週期術語 Periodization Terminology 93
應用週期發展身體動作能力 99
Applying Periodiz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Biomotor Abilities
同時與順序型身體動作能力的整合 101
Simultaneous Versus Sequential Integration of Biomotor Abilities
肌力週期 Periodization of Strength 103
爆發力、敏捷性及動作時間的週期 106
Periodization of Power, Agility, and Movement Time
速度週期 Periodization of Speed 107
耐力週期 Periodization of Endurance 109
整合訓練週期 Integrated Periodization 110
主要概念摘要 Summary of Major Concepts 113
 
第6章 規劃訓練課程 Planning the Training Session /林明儒  譯 115
規劃的重要性 Importance of Planning 115
規劃的要求 Planning Requirements 116
訓練計畫的種類 Types of Training Plans 119
訓練課程 Training Session 119
訓練的單日週期 Daily Cycle of Training 132
訓練課程計畫的模式化 Modeling the Training Session Plan 134
主要概念摘要 Summary of Major Concepts 136
 
第7章 規劃訓練週期Planning the Training Cycles /林明儒  譯 137
小週期Microcycle 137
大週期Macrocycle 159
主要概念摘要Summary of Major Concepts 164
 
第8章 年計畫週期 Periodization of the Annual Plan /陳著  譯 165
年訓練計畫及其特性 Annual Training Pla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165
年計畫的類別 Classifying Annual Plans 177
年訓練計畫圖表 Chart of the Annual Training Plan 184
編撰年計畫的基準 Criteria for Compiling an Annual Plan 192
主要概念摘要 Summary of Major Concepts 205
 
第9章 調整比賽巔峰 Peaking for Competition /陳著  譯 207
調整巔峰的訓練情境 Training Conditions for Peaking 207
巔峰 Peaking 208
減量訓練的定義 Defining a Taper 209
年計畫的比賽階段 Competition Phase of the Annual Plan 215
辨識巔峰 Identifying Peaking 223
維持巔峰 Maintaining a Peak 224
主要概念摘要 Summary of Major Concepts 225
 
第III篇  訓練方法 Training Methods 227
第10章 發展肌力和爆發力 Strength and Power Development /林政東  譯 229
主要身體動作能力之間的關係 22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 Biomotor Abilities
肌力 Strength 231
肌力訓練的方法 Methods of Strength Training 238
訓練變數的操作 Manipulation of Training Variables 238
肌力訓練計畫的實施 Implementation of a Strength Training Program 253
肌力訓練週期 Periodization of Strength 259
主要概念摘要 Summary of Major Concepts 263
 
第11章 耐力訓練 Endurance Training /劉立宇  譯 265
耐力的分類 Classification of Endurance 265
影響有氧耐力運動表現的因素 267
Factors Affecting Aerobic Endurance Performance
影響無氧耐力運動表現的因素 275
Factors Affecting Anaerobic Endurance Performance
發展耐力的方法 Methods for Developing Endurance 276
發展高強度運動耐力的方法 Methods for Developing High-Intensity Endurance 284
耐力的週期 Periodization of Endurance 294
主要概念摘要 Summary of Major Concept 300
 
第12章 速度和敏捷性訓練 Speed and Agility Training /吳忠芳  譯 301
速度訓練 Speed Training 301
敏捷性訓練 Agility Training 311
訓練計畫 Program Design 313
速度與敏捷性訓練的週期 Periodization for Speed and Agility Training 319
主要概念摘要 Summary of Major Concepts 323
 
名詞解釋 Glossary 32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331
索引 Index 371

ISBN-13碼 : 9789863940319
出版日期 : 2020/06/09
CIP : 528
書系代碼 : 55113
校閱 : 林貴福
原著 : Tudor O. Bompa.Carlo A. Buzzichelli
譯者 : 吳忠芳.吳柏翰.林明儒.林政東.陳著.劉立宇
開數 : 16開
頁數 : 384
裝訂 : 平裝
印刷 : 黑白
定價 : 750
教學資源 : 僅供採用本書為授課教科書之老師申請

登入

登入成功